
【記者范文濱/桃園報導】
桃園市政府計畫推行「可負擔住宅」,降低購屋門檻,最快明年上路。市議員彭俊豪市政總質詢中指出,雖然政策設計已有目標群體、價格、地點及購售機制,但真正重點應在「市場機制管理」,忽略此點再討論其他,恐本末倒置。
市議員彭俊豪表示,市府採取「去商品化」及「封閉式買賣」方式調控市場,但仍有多項問題待釐清。首先,「封閉市場」如何確保限縮於自住者及年輕育兒家庭?需建立查核機制,防止以他人名義購買或投機。其次,回購公式如何訂定?若回購價格過高,恐形成政府炒房;過低,則損及民眾權益。
房屋資訊透明也是關鍵,彭俊豪議員說,包括「實坪」與「虛坪」差異,以及社區公設管理與維修責任。若社區設置公托、公幼等福利設施,市府如何安排分攤成本及維護安全,都是必須考量的問題。
此外,彭俊豪議員提醒,建商共同開發或回饋政策,需考量不同經濟條件族群融合及後續社區管理,否則售出當下助長投機,管理階段易出問題。房屋年限與後續更新也是挑戰,超過 40 年可能成老屋,所有權狀況複雜,市府如何介入仍待規劃。
彭俊豪議員強調,雖新加坡組屋成功案例值得參考,但無完美模式,仍需隨時間調整政策。他提醒,可負擔住宅若推行不慎,可能反壓縮社會住宅量能,市府必須完整規劃與風險評估,才能真正達成「可負擔」目標。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