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警政時報 黃溎芬/新竹報導】臺日合作引領AI時代永續高效運算新典範,隨著高效能運算(HPC)及生成式AI快速發展,資料中心與半導體晶片散熱的需求持續攀升。工研院23日宣布與日本新創公司ZYRQ展開策略合作,共同開發新世代「水浸潤式冷卻技術」,以環保、節能與高效能為核心目標,解決AI晶片高功耗造成的散熱瓶頸。

此技術不僅展現臺灣在高效能與綠色運算領域的創新實力,也為雙方開啟跨國協作新里程碑,引領AI時代永續高效運算新典範。
工研院機電所副所長楊秉祥表示,這次全球首創的「水浸潤式冷卻技術」最大創新,在於首度以水作為冷卻介質。相較於業界普遍使用的油類或氟化物,水不僅無毒、零污染,還具備零碳排的潛力及完全回收再利用的優勢,展現出高度的永續性與環保價值。透過特殊散熱元件設計、流體配方以及系統優化整合,可有效降低散熱所需之耗能,成功實現「用更少的電,跑出更多算力」的目標,大幅減少資料中心對電力與冷卻設備的依賴,有效降低營運成本,對於因應AI時代高速增長的運算需求,具有指標性的突破意義。
日本ZYRQ社長長井大表示,此技術助力超級電腦系統躋身全球「TOP500」排行榜。面對生成式AI與雲端應用帶來的高熱與高能耗的挑戰,轉向以水為核心的浸潤式冷卻系統,透過工研院的散熱元件設計與流體配方,經聯合測試後證實,系統能有效將GPU表面溫度控制在30℃以下,並支援每立方公尺200千瓦熱功率。此外,工研院設計及運用金屬3D列印冷卻板技術,有效降低銅材使用、減輕設備重量,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率與系統建置彈性。
此技術初步測試已能維持99.9%穩定的晶片運算效能,冷卻效率較現行液冷系統提升逾兩倍,電力使用效率(PUE)則降至1.015,較現有冷卻系統簡化,可大幅降低建置成本。未來,這項技術可補足日本九州半導體產業鏈中散熱技術的關鍵缺口,並在資料中心的導入與擴建方面,展現高應用價值。